酬刘柴桑
陶渊明〔魏晋〕
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
门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偏僻的居处少有人事应酬之类的琐事,有时竟忘记了一年四季的轮回变化。
巷子里、庭院里到处都是树木的落叶,看到落叶不禁发出感叹,才知道原来已是金秋了。
北墙下新生的冬葵生长得郁郁葱葱,田地里将要收割的稻子也金黄饱满。
如今我要及时享受快乐,因为不知道明年此时我是否还活在世上。
吩咐妻子快带上孩子们,乘这美好的时光我们一道去登高远游。
注释
酬(chóu):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的意思。用诗歌赠答。
刘柴桑:即刘程之,字仲思,曾为柴桑令,隐居庐山,自号遗民。
穷居:偏僻之住处。
创作背景
《酬刘柴桑》作于东晋义熙十年(414年)秋天,时陶渊明五十岁。这年秋天,刘柴桑下庐山来拜访陶渊明,相互作诗和唱,陶渊明于是作下《酬刘柴桑》。
参考资料:完善
1、
陈庆元,邵长满注评.陶渊明集:凤凰出版社,2011.01:第77-78页
简析
《酬刘柴桑》是一首五言古诗。此诗以隐居躬耕的自然乐趣和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道理来酬答刘柴桑,不能忘世的感慨之忧与对生命的达观之乐,交织成多层次的意义;尽管诗中带有消极的思想,但在朴素纯和之中,却洋溢着田园生活的乐趣。全诗简短明快,清新淡雅,具有古风特点。
赏析
《酬刘柴桑》前两句“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说没有什么人与他来往,所以他有时竟然忘了四季的节序变化。然事实并非如此,诗人正是在知与不知中感受生命的意趣。之后吟道:“空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新葵郁北墉,嘉穗养南畴。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此八句所写与前两句恰好相对,时忘四运与叶落知秋,多落叶与葵穗繁茂,甘心穷居与择日远游,此数者意象矛盾,却展现了时间的永恒性与生命的暂时性。由忘时乃知穷居孤寂落寞;而枝头飘然而至的落叶,乃知秋天的到来,生命的秋天亦在浑然不觉中悄悄来临;墙角的新葵、南畴的嘉穗,虽暂时茂盛繁荣却犹似生命的晚钟难得长久,从而暗示生命的荣盛行将不再。因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一说寻阳郡柴桑县(今江西九江)人,另一说江西宜丰人,东晋末到南朝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137篇诗文 1327条名句
咏怀诗十三首·其一
阮籍〔魏晋〕
天地絪缊,元精代序。
清阳曜灵,和风容与。
明日映天,甘露被宇。
蓊郁高松,猗那长楚。
草虫哀鸣,鸧鹒振羽。
感时兴思,企首延伫。
于赫帝朝,伊衡行辅。
才非允文,器非经武。
适彼沅湘,托分渔父。
优哉游哉,爰居爰处。
拟四愁诗四首·其四
张载〔魏晋〕
我所思兮在陇原,欲往从之隔秦山。
登崖远望涕泗连,我之怀矣心伤烦。
佳人遗我双角端,何以赠之雕玉环。
愿因行云超重峦,终然莫致增永叹。
轻薄篇
张华〔魏晋〕
末世多轻薄,骄代好浮华。
志意既放逸,赀财亦丰奢。
被服极纤丽,肴膳尽柔嘉。
僮仆馀梁肉,婢妾蹈绫罗。
文轩树羽盖,乘马鸣玉珂。
横簪刻玳瑁,长鞭错象牙。
足下金鑮履,手中双莫邪。
宾从焕络绎,侍御何芬葩。
朝与金张期,暮宿许史家。
甲笫面长街,朱门赫嵯峨。
苍梧竹叶青,宜城九酝醝。
浮醪随觞转,素蚁自跳波。
美女兴齐赵,妍唱出西巴。
一顾倾城国,千金不足多。
北里献奇舞,大陵奏名歌。
新声逾激楚,妙妓绝阳阿。
玄鹤降浮云,鱏鱼跃中河。
墨翟且停车,展季犹咨嗟。
淳于前行酒,雍门坐相和。
孟公结重关,宾客不得蹉。
三雅来何迟?耳热眼中花。
盘案互交错,坐席咸喧哗。
簪珥或堕落,冠冕皆倾斜。
酣饮终日夜,明灯继朝霞。
绝缨尚不尤,安能复顾他?
留连弥信宿,此欢难可过。
人生若浮寄,年时忽蹉跎。
促促朝露期,荣乐遽几何?
念此肠中悲,涕下自滂沱。
但畏执法吏,礼防且切蹉。